Publisher: Administrator Date:2023-07-26
经皮肠营养导管为无源医疗器械,通常由导管、头端固定装置、连接件等部件组成,在体内留置时间大于等于30天。
经皮肠营养导管用于为不能经鼻肠营养的患者输送营养物质。经皮肠内营养临床管饲途径分为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空肠造口术等,临床上通常与内窥镜、腹腔镜、导引系统、导丝、穿刺针、圈套器等配合使用。导管一般采用硅橡胶或聚氨酯等材质制成。无菌提供,一次性使用。
一、经皮肠营养导管的主要风险
产品风险管理应充分考虑经皮肠营养导管的组件、临床使用方式、可能的临床风险等,如,原材料的生物学和化学危害(如材料或材料来源变化)、生产加工过程单体、添加剂等的残留、产品使用风险因素(如产品连接错误、球囊泄露、球囊破裂、导管堵塞、导管或连接件断裂、导管移位/脱出、感染等)、灭菌过程可能产生的危害(如灭菌方式对产品不适宜、灭菌不完全)、产品包装可能产生的危害(如包装破损、标识不清)等。
二、经皮肠营养导管性能研究实验要求
1、常见的通用技术指标包括以下几点(不限于此):
物理和使用性能:规格尺寸、微粒污染、连接件、拉伸性能、抗弯曲性、射线可探测性、耐腐蚀性(如适用);
对于带定位球囊的肠营养导管,除满足通用要求外,技术指标还应包括以下几点(不限于此):
营养腔流量、球囊的爆裂体积、球囊的体积保持性、球囊的偏心度、管身规格、球囊的完整性、球囊在模拟胃液中的完整性;
化学性能:酸碱度、蒸发残渣、紫外吸光度、重金属含量、还原物质、环氧乙烷残留量(如适用);
其他性能:无菌。
2、性能研究
应根据产品适用范围和技术特征,逐项开展非临床研究,明确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
应当从技术层面明确产品的设计、技术特征、性能指标及制定依据、生物学特性研究、灭菌研究等,内容至少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2.1设计特征
应明确产品各组件的名称、材料、结构和功能及各部件功能与实现功能的工作原理、途径。
2.2产品性能研究
开发人应开展产品性能研究。明确包括有效性、安全性指标以及与质量控制相关的其他指标的确定依据,所采用的标准或方法、采用的理由及理论基础。
产品各部件的使用性能均应进行研究和验证,其结果应能证明符合临床使用要求。明确不同外径、长度的制定依据和理由。常见性能研究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外观、规格尺寸、微粒污染、流速(如适用)、侧孔、刻度线、连接件、拉伸性能、抗弯曲性、射线可探测性、耐腐蚀性(如适用)、其他组件使用性能、酸碱度、蒸发残渣、还原物质、环氧乙烷残留量(如适用)、重金属含量、紫外吸光度、无菌、细菌内毒素等,对于带定位球囊的肠营养导管,还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营养腔流量、球囊的爆裂体积、球囊的体积保持性、球囊的偏心度、管身规格、球囊的完整性、球囊在模拟胃液中的完整性。
2.2.1连接件结构及性能
连接件是用于胃肠道输液装置、胃肠道注射器等与经皮肠营养导管连接的装置。若连接件设计为胃肠道应用连接件,应给出小孔径连接件使用的材料弯曲弹性模量或拉伸弹性模量,应机制其连接件的尺寸、流体泄漏、应力开裂、抗轴向负载分离、抗旋开扭矩分离、抗过载、旋开分离以及非相互连接特性等性能研究;如连接件具有多个接头,应明确其不同的接口的用途,预期配合使用的产品等信息。
2.2.2头部固定装置
头部固定装置是用于将经皮肠营养导管在胃内留置固定的部件,一般为内垫片或球囊形式。应明确头部固定装置的材质、结构、与导管之间的连接牢固度及模拟临床使用条件下的使用情况等信息,其设计应能保证临床护理时可以顺利旋转,避免发生导管移位、包埋综合征等并发证。
2.2.3抗弯曲性
验证经皮肠营养导管在临床使用最恶劣情况下的抗弯曲性能,如产品在临床使用方式下不会发生扭结、折断或开裂。验证不同弯曲状态下的液体流量,并分析临床使用的适用性。
2.2.4导管设计
应明确不同导管设计的依据和理由,如导管顶端带有涂层、导管头端为螺旋形、导管带有腹壁固定装置等,应开展相应的研究明确其机理并进行验证。
如果产品具有特殊设计、性能和结构,应开展相应研究和验证。
2.3毒性物质残留研究
经皮肠营养导管各组件的原材料不得人为添加已列入相关法规及指令禁止的、或未经毒理学评估的物质,如荧光增白剂。如果与进入人体液体接触部件中包含残留单体、增塑剂、抗氧剂、催化剂、着色剂等物质,为保证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建议针对不同人群生理特点分别进行安全性评价。
2.4原材料控制
原材料特性是产品最终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应明确原材料的选择依据及生产过程中所需全部材料(包括粘接剂、添加剂及相应加工助剂)的化学名称、商品名/材料代号(若有)、化学结构式/分子式、不锈钢或合[敏感词]号、符合的标准等基本信息。
开发人应明确产品全部原材料符合相应标准的质量控制文件,对于首次用于医疗器械方面的新材料,应开展该材料适合用于人体的预期使用部位的相关研究。
2.5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
生物相容性评价应当明确生物相容性评价的依据、项目和方法;明确产品所用材料及与人体接触的性质;明确实施或豁免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对于现有数据或试验结果的评价。建议按照GB/T 16886.1标准,以及产品与组织接触方式、累积接触时间等,进行生物学评价。通常情况下,应评价的项目包括细胞毒性、致敏、刺激、急性全身毒性、亚慢性毒性、遗传毒性、植入、热原。
2.6灭菌工艺研究
参考GB 18280《医疗保健产品灭菌辐射》系列标准、GB 18279《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环氧乙烷》系列标准和GB/T 16886.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等相应标准规定,明确产品包装及灭菌方法选择的依据,经过确认并进行常规控制,开展以下方面的确认:
2.6.1产品与灭菌过程的适应性:应考察灭菌工艺过程对于产品的影响。
2.6.2包装与灭菌过程的适应性。
2.6.3应明确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和无菌保证水平(SAL),并进行灭菌确认,保证水平(SAL)应达到1×10-6。
2.6.4残留毒性:若灭菌使用的方法容易出现残留,如环氧乙烷灭菌,应当明确残留物信息及采取的处理方法,并开展针对其解析的研究。
2.7其他性能研究
开展结合报产品的特点,证明产品安全性、有效性的其他研究。
3、稳定性和包装研究
应开展有效期的验证研究,包括货架有效期、运输稳定性等。在有效期研究中应监测整个有效期内确保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参数,如在产品技术要求中所描述的参数,并开展所选择测试方法的验证研究。考虑加速/实时老化对于终产品的影响。
开展运输稳定性研究,证明在生产企业规定的运输条件下,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条件不会对产品的特性和性能造成不利影响。产品包装验证可根据有关标准进行,如GB/T 19633《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系列标准、YY/T 0681《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系列标准、YY/T 0698《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系列标准等。产品的初包装材料应能保证产品在灭菌、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对产品性能和安全性不会产生不利影响。明确初包装材料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开展相关验证。
4、其他研究
经皮肠营养导管已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开发人应当按照《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产品对比说明技术指导原则》,从基本原理、结构组成、产品制造材料、性能要求、灭菌方式、适用范围、使用方法等方面,证明产品的安全有效性。